海鮮與膽固醇的迷思
許多人幾乎把海鮮和「膽固醇」畫上等號,擔心其「膽固醇」含量過高,特別是關注於血壓問題人士,這裡事實上存有不少誤解事實上,紅肉的「膽固醇」含量並不比海鮮低,而健康飲食中真正的關鍵,是在於「飽和脂肪」而非「膽固醇」本身。
傳統觀念認為「膳食膽固醇」會直接升高血液中的「膽固醇」。但近年多項研究指出,對大多數健康人群而言,膳食膽固醇對血液膽固醇水平的影響遠小於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。
而在我們體內,有高達 70~80% 的膽固醇是由肝臟或小腸細胞自行合成,剩下的 20~30% 才是來自於進食。其中,影響血液中膽固醇的最大因素,是飲食中的「飽和脂肪酸」,而非從膳食中吸取之膽固醇。

大部分人不會餐餐吃海鮮,但高膽固醇的人卻越來越多?
其實飲食中的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遠比飲食中的膽固醇,更會影響我們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。高膽固醇人士反而要小心「飽和脂肪」及「反式脂肪」的攝取,前者如肥肉(五花肉)、內臟、午餐肉、香腸、動物皮層,後者如油炸食物、包裝餅乾、磚裝植物牛油、人造牛油、部分氫化植物油、西餅等。
血壓最大影響來源是飽和脂肪
飽和脂肪吃太多,容易加速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,還會增加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,導致血管內膜增厚、血管彈性降低。長期下來血管會像管路不通的水管一樣阻塞,會提高下列疾病的發生風險,如中風、高血壓、周邊血管疾病、心臟病。以上才是飲食上更該注重。
需要小心堤防的不是膽固醇,膽固醇在適量攝取的情況下,其實是沒有問題的。但如果是大量攝取動物內臟、豬油、牛油等動物性油脂,含有大量的膽固醇,通常也會伴隨高飽和脂肪酸,容易造成血脂飆高,那麼就另當別論了。

為何一直海鮮被誤解?
海鮮類經常被認為屬於膽固醇含量很高的食物,除魷魚及墨魚外,海鮮的膽固醇絕大部份分佈在頭、肥膏及卵裏面,例如蝦頭、蟹膏、魚子等。如果只吃海鮮的肉,例如蟹肉、蝦肉、魚肉、帶子及青口等,其膽固醇攝取跟一般肉類沒有多大分別。而且海鮮肉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,含不飽和脂肪較肉類多,而飽和脂肪卻比肉類低,不飽和脂肪是有益的脂肪,不但有益心臟健康,而且有助維持血液中的好膽固醇,海鮮脂肪含量一般亦較低,適量進食海鮮代替進食紅肉,反而對身體更有益處。
海鮮的獨特營養價值
海鮮提供許多難以從其他食物獲得的必需營養素:
★Omega-3脂肪酸:特別是EPA和DHA,對大腦健康和抗炎癥至關重要
★優質蛋白質,易於消化吸收
★微量營養素,包括碘、鋅、硒和維生素D
這些營養素對心血管健康實際上有保護作用,可能抵消膽固醇的潛在影響。

平衡飲食的建議
★不必完全避免膽固醇含量較高的海鮮,如蝦和魷魚,除非您有特定健康問題。
★關注整體飲食模式,增加水果、蔬菜、全谷物和健康脂肪的攝入。
★選擇健康的烹飪方式,蒸、煮、烤代替油炸。
★考慮個人健康狀況,已有高膽固醇血癥或心血管疾病者應咨詢醫生或營養師。
★記住份量控制,適量享受各種食物。